TIReD:我的评分系统

疫情给了我更多时间来回顾想看的电影、节目和书籍,所以我考虑建立一套自己的评分系统,以简化写(如果有的话)评论的过程。

指导原则

一般的评分标准具有 10 个或更多级别。这个选择范围在我看来太大了,更不用说那些采用百分制的评分系统了。即使是最常见的五颗星系统也会在引入半颗星后变得繁琐。6 分与 7 分或 4.6 分与 5.1 分间究竟有什么区别?较高的精细度在汇总大量评分中可能会有用,但从单个评论者的角度却不是这样。我更喜欢 S1 漫区投票 所采用的方法:让评论者在更少但区别更明显的几个级别中作出选择。

我的身边统计学表明,大多数在线评分都聚集在 70%周围,这是个与 预测任何事物的成功率都为 40% 一样没用的分数。换句话说,大多数评分系统的下半部分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想不到任何我会给出一星半而非一星评价的情况。此外,我查看评分和评论的目的在于了解高质量的作品,而不是差的那些。一个评分系统仅关注“更好的那一半”就足够了:为什么我在忍受完一个糟糕的节目后,还要给它一个评分?《米其林指南》可没有负一颗星,不是吗?

单纯地用一个分数来概括任何东西的质量都不怎么公平。我想有一个更具表现力的评分系统,以传达我对所喜欢作品不同方面的看法。至少一个恰好对上我的波长的作品应该和一个更具大众吸引力的作品得到不一样的评价。

评分方法

隆重推出 TIReD 评分系统!以下主要以动画/电视节目为例,但这种方法中的许多内容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每个作品会在以下项目中进行评分,分数之和构成最终评分:

项目 范围
有形(Tangible) 0-2
无形(Intangible) 0-2
回味(Revisit-ability) 0-1
酌情加分(Discretionary) 0-1

作品的有形方面包括视觉风格、动画、配乐、CG 质量、特殊效果等等。简单来说,作品的制作是否精良。以 0 分为起点,评分标准为:

  • 1 分:如果作品总体上吸引人,且维持了稳定的高质量、缺点极少(完美)或利用独特的想法、技术产生了非常棒的效果(高妙);
  • 2 分:作品采取的表现手法本身就足以作为观看的理由,即使作品在其他项目中得分全部为 0 分。

作品的无形方面包括故事本身、角色塑造、剧情节奏、文化背景参考等等。这些特质应该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作品的具体表现介质而存在:我至少可以同样地享受基于其他艺术形式对作品的忠实再现。评分标准与之前类似,不过对于明显遵循原作内容的翻拍或改编作品,且我看过原作时,评分标准会有所调整:评分将以原作在无形方面的得分-1 为起点,视翻拍、改编的质量、难度、效果作出最多 1 分的调整后舍去超出 0-2 分的部分。例如,对+2 故事的平庸重述最多只能授予+1。翻拍和改编的起点往往比原创容易一些,所以我想以“作品本来可以有多好”为基础作出调整,对“如果我看过原作,还应该看吗”这类问题作出回应,并方便挑选出那些“不必看原作”或“已经超越了原作”的作品。

回味,顾名思义,衡量我是否想重温这一作品。这更多地与我自己的口味或怀旧之情相关:这应该是我会在一个无所事事的午后重新观看的作品。较长的作品在这一指标上会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所以我会将特别令人难忘的片段也计算在内。在翻拍和改编的情况下,这一项目的得分大多数时候都应该仅授与我认为最好的版本。

酌情加分不应该轻易使用,且对已经在其他三个项目中获得满分的作品无效,这使得最高总得分为 5 分而不是 6 分。设置这一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对于我认为作品优点没能很好地被现有评分标准体现出来时作出调整。适用的常见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 类型天花板:同类最佳;
  • 作品的有形和无形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缺一不可;
  • 超越客观条件限制的质量,尤其是对于年代久远或预算紧张的作品。

记录格式

TIReD 评分记录的格式为 X=T/I/Re[+D]。例如:

  • 一个有形得分为 1 分、无形得分为 2 分、回味得分为 0 分、酌情加分为 0 分的作品会被记录为 3=1/2/0
  • 一个有形得分为 1 分、无形得分为 0 分、回味得分为 0 分、酌情加分为 1 分的作品会被记录为 2=1/0/0+1

对于我半途放弃看下去的作品(意味着我无法给出评分),会被标记为 DNF(did not finish)。

自我问答

我在制定 TIReD 时的一些想法碎片。

问:应该评定书籍的有形得分?

答:我觉得应该就是看行文本身的质量,例如其能否称为“文学作品”。虽然我对自己鉴定优秀作品的能力并不那么有信心,但是至少获得 2 分的作品应当比《哈利波特》要好。

问:在其他相关作品中建立的世界设定如何影响评分?

答:世界设定会影响回味得分(系统或世界是否有趣、让我想进一步了解)和无形得分(人物背景是否合乎其行为)。

问:酌情加分的规则是如何确定的?

答:不论分数范围多大,最好的作品始终会获得满分,所以给它们再加分没有什么意义。另一方面,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作品却充满了制作团队、作者的热爱和诚意,还有一些作品存在本身就足以称为爱好者的福音。我想在保证较为客观地评判作品的有形和无形方面得分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欣赏,而酌情加分提供了一个途径。

问:在看原作前后,改编或翻拍作品的评分会如何变化?

答:在看过原作后,我将调整改编或翻拍作品的分数。

问:翻译常常会漏掉一些细节,如何处理翻译作品?

答:处理方式与翻拍相同,在看过原作后评分会被调整。

问:“TIReD”(以及分项得分名称)是怎么确定的?

答:第一个有具体名称的项目是回味(revisit-ability),后面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玩单词排列和缩写上。由于 Urban Dictionary,我差点将这套评分标准命名为“TIRD”。不过,至少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

Re: @dy@dlyang.tk

可以试试用 Syncthing?大致相当于局域网版 Dropbox。我的个人数据在所有常用机器和 NAS 上都各放了一份。平时直接用本地副本,改动会自动同步到 NAS 上,用起来非常省心。

Re: 柯里佐夫《鹰之歌》

英译版本这么译大概是为了每行凑五个音节以和原文对应?中文版翻译时也是每行五个字。

Re: 独居菜谱

好 meta 的菜谱!我走的大概是另一个极端。我并不喜欢尝试新食材(因为囤粮麻烦)和菜谱,遵循的原则是最大限度降低投入提高产出:只要某个步骤不会对最终菜品质量造成太大影响,我就会将其舍去。这导致了我做饭 3 年来菜谱反而一直在缩水,现在只剩下分别名为早餐、午餐、晚餐的三道菜了,其中早餐甚至不需要开火。我这大概已经没法称为烹饪,只能称作把食材做熟了吧。😂

Re: 文殊菩萨与我的头像

哈,看到写的是头像我就先点进来了。拿着剑和书的人物还可以算上一个 圣保罗

Re: @dy@dlyang.tk

Syncthing 有一套不用直接链接,而是通过公共中转节点同步的机制。但我对这一机制本身并不怎么了解,而且没有太多外网同步的需求,所以一直没有用过。

原来如此,要直连 NAS 做视频编辑是够呛。这种对突发读写和容量都有要求的任务我也没啥好的解决办法。

我也还在用 Dropbox。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与 iOS(不支持 Syncthing)同步。把刚拍的照片从手机无线传到电脑上这么一个简单的任务居然不但没有通用的解决办法,还得先把文件传到千里之外的服务器上,果然人类的科技树点歪了。

Re: @dy@dlyang.tk

双系统真是太折腾了。以前在第 N 次鼓捣启动引导失败后,我索性用了最土的办法:准备两块硬盘,一块装 Windows,一块装 Linux;想要换系统就得扒开机箱换一块硬盘插上。还好现在没有在 Windows 下运行高负荷软件的需求了,准备一个虚拟机就够了。

今天回家路上绕了点远路,骑了一小时的车。由于骑车能覆盖的距离比我在同时间内跑步的距离要远的多,我终于知道我终于知道我的日常跑步路线之外有些什么了。我想我已经逐渐习惯骑车了:这次贡献大部分肌肉酸痛的部位总算不再是腿,而是脖子。